北京市属公园恢复限流30%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今日发布信息,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已暂时关闭景区中的室内展室及展览,游客限流比例从此前的50%下调至30%,继续实行分时段预约购票入园,做好远端疏导及动态调控。
已经暂停开放的景区景点:
颐和园文昌院、益寿堂、霁清轩,天坛公园斋宫、神乐署、北神厨、北宰牲亭,北海公园静心斋、小西天,中山公园唐花坞、蕙芳园、神厨,景山公园护国忠义庙,北京植物园热带展览温室、卧佛寺,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馆、企鹅馆、科普馆、北极熊馆、畅观楼、儿童动物园,紫竹院公园友贤山馆、行宫,玉渊潭公园玉和集樱展室。
已暂停开放的景区室内展览:
天坛公园祈年殿院内的东、西配殿展览,北海公园团城景区漪澜堂历史文化展,中山公园水榭园史展,香山公园八处革命纪念地旧址室内原状展陈、致远斋景区殿内展览、勤政殿殿堂展陈、碧云寺殿堂展陈,景山公园寿皇殿室内展览,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展室,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室内展馆。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室内展厅暂停开放,室外展园和馆内展园继续开放。
此外,公园的游艺设施也已暂停运营。为保障游客健康安全,市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继续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做好游览场所的清洁消毒等各项防疫工作。市公园管理中心提示:入园时须随身携带口罩,科学佩戴,配合做好体温检测,出示北京健康宝绿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暂停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和部分体育健身场所开放
今天中午,北京市体育局发布通告。
各区体育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燕山体育运动中心,各有关经营单位:
自6月16日起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根据本市复杂严峻的防控形势和防控要求,为切实保障广大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即日起暂停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暂停开放游泳场所、地下空间开设的体育健身场所和健身场所的淋浴设施,暂停开展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及接触对抗性运动项目。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其他开放的体育健身场所,应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二级应急响应期间体育健身场所开放防控指引(修订版)》有关防控要求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市、区体育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体育健身场所严格落实防控主体责任。
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二级应急响应期间体育健身场所开放防控指引(修订版)
针对本市疫情反弹的严峻形势,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体育健身服务,指导全市体育健身场所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安全稳妥做好本市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工作,制定本指引。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和各类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指从事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经营单位)。
二、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体部署和二级应急响应期间各项防控要求,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坚持“三防”“四早”“九严格”,坚持分类指导、科学精准防控,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和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安全稳妥做好本市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基本防控措施
1.严格员工健康管理和防护。对员工(含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严格落实本市有关经营单位用工人员要求,严格排查新发地等中高风险地区关联人员,隔离期满之前不得上岗。坚持实行员工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对所属员工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加强个人防护。
2.严格健身人员查验和登记管理。所有进场健身人员应扫描“北京健康宝”,实行“绿码”准入制。落实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等措施。对拒绝接受扫码、体温检测或体温异常者,谢绝入场。健身人员应坚持科学佩戴口罩,随身携带口罩,根据不同场景正确佩戴口罩。
3.落实清洁消毒措施。强化场所卫生防控措施,确保清洁消毒等达到相关要求,场所的预防性消毒方法参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预防性消毒指引》执行。每日对场地硬件设施、公共用品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公用物品、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加强清洗和消毒。
4.落实预约限流措施。实行健身人员电话、网络预约制,进行限流管控,同时段相邻健身人员应保持安全距离。每日开放期间,要加强场地巡查和人流动态监控,发现有健身人员密集的情况,及时劝导疏散。
5.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各类体育健身场所应建立科学、规范、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发现有新冠肺炎症状的人员,应立即采取暂时隔离措施,及时与当地疾控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二)室外体育健身场所开放要求
1.室外体育健身场所应按照基本防控措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应注重加强问题排查整改,逐项排查防控措施具体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全面落实、不留死角,确保市民安全参与室外体育健身活动。
2.坚持不聚集和保持安全距离,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2.5平米。
3.室外体育健身场所篮球、足球、排球等接触团体项目及柔道、拳击、散打等接触对抗项目暂不开放,其他体育项目可有序开展。
(三)室内体育健身场所开放要求
1.室内体育健身场所应按照基本防控措施要求,严格落实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和健身人员分时预约、信息登记、体温测量、佩戴口罩、控制人员流量密度等措施。公共健身器材设施应坚持“一客一用一消毒”。
2.室内体育健身场所每日营业前后应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应保证集中空调系统运转正常,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3.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小于1米的安全距离,人均运动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室内体育健身场所最多人数按照30%限流开放。
4.游泳场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的体育健身场所及各类健身场所的淋浴设施暂不开放。
5.室内体育健身场所篮球、足球、排球等接触团体项目及柔道、拳击、散打等接触对抗项目暂不开放。
6.有关体育项目的培训、健身辅导、团体操课等集体活动在保证人员不聚集和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按照不超过平时培训人数的50%组织开展。
来源:综合BTV新闻(记者:李莲)、北京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