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817681.html
市面上的健身APP做的跟屎一样,我看不下去了。
——看海羊驼
此文章较长,讲述健身行业从业者及健身APP创业项目的现状及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写于年10月,最终整理成一篇文章。其中有些观点在现在看来已经变了,本文发于年12月,一直拖着没排版,现在先发出来吧,以后还是写短文好。
经过一年的走访观察市面上健身APP的创始人、投资人,对于健身创业大潮进行一个总结,现在是第一轮洗牌开始,年没拿到投资或者还没有收支平衡的互联网健身公司,可以洗洗睡了。年开始不会再有什么靠几个idea融到钱,那些早先靠红利期拿到钱创业,现在还没盈利模式的公司,再描绘想象空间,融资续命,已经十分困难。
我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你们的健身APP被一群不懂产业链的功能经理给毁了。”下面看一下他们都踩了哪些雷。
↑电影《集结号》
核心内容
1.健身行业有多大
2.健身行业的特点
3.互联网公司们都在做什么
4.哪些条件制约了他们
5.应对方法(本篇只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行业报告的预测)下一篇文章仔细讲解。
1.健身行业有多大
先说创业公司
背景介绍
随着社交网络兴起,维密走秀,马甲线、人鱼线等词语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健身创业潮开始于年9月-年3月,这段时期,只要关于健身有想法都可以融资,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
创业者分为3类
懂线下生意(懂商业)
互联网从业者(懂线上)
健身达人(懂健身知识;IP;民科)
↑市面上的(你的)健身公司一定逃不出这3个圈。
只有当3种能力都具备的时候,公司才可能健康发展。
↑《自杀小队》
只具备2种能力又想用融资快速扩张,就出现了各种乱象。
“对于市场盲目乐观、急于将互联网新兴模式硬套(套用滴滴打车等O2O模式)”
“数据造假、有日活没钱活”
“小而美却长不大(兴师动众却只能开个工作室)”
“补贴烧钱”
下文会详细讲解。
于是乎健身创业公司的常态是这样的
一个中年不得志的IT人士。
一个怀揣理论自信的键盘教练。
一个有点碎钱又聊发少年狂的老逼。
桃园三结义。。。
↑《后会无期》
APP就像房子,产品经理决定了每个房间的大小和布局,技术决定了房屋结不结实,设计和运营决定了装修和家具。而真正决定房屋价值的是地段。脱离健身产业链的APP只是个烂尾楼,等待投资人“去库存”。(地段:纯视频教学、直播、社交属于健身产业吗?!)
体育公司不靠谱,体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比赛是观看,运动是参与,高举体育创业旗号讲概念,如果是投资人还说得过去,如果是创业者一定是骗子。
↑《后会无期》
再说健身行业
健身行业的收入分配
40%用于运营、基础设施
30%作为教练员工资
30%净利润(老板收入)
即老板的收入相当于全部教练员的总和。
↑服务业收入水平
这个数据只考虑了头部教练员,转行、被淘汰、无法统计。
根据各方数据
中国共有教练员30万(其中持有国职证书的11.2万人:出自“鬼工科技”)
健身房1万家,工作室2万家,共3万名老板。
教练按年平均收入6万元计算,全中国教练员总收入为亿元/年。也就是说健身房老板们的年收入也是亿(老板收入等同于教练收入总和)。
3万名老板,30万从业者,百亿级营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年收入(欢迎对号入座)。
↑以上为估算数值,但我确信健身产业总营收是百亿这个数量级。
↑《跨年演讲》(写这段的时候年的数据我还没拿到,好像现在腾讯的收入超过健身行业了)
懒熊体育统计年全年,起体育创投事件,涉及投资金额约亿元。而健身仅仅是其中一个类目。
据懒熊体育统计年1月-年4月,共起体育创投事件,涉及融资金额约亿元。
再看那些健身APP,从融资金额上想要撬动市场,就是个笑话。C轮融资金额开家模范店都难,也就开个工作室。
↑出自《建国大业》《老炮》
真正的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2.健身行业的特点
场馆:
经营体系少,没有行业规范。
时间上:中国出现商业健身房在年,比互联网进入中国还晚4年。
空间上:只能覆盖1.5km以内人群,限制了业务形态,也受区域消费能力限制。
教练:
入门门槛低,身材好点就能当教练,知识不足可以零基础速成。健身房更注重教练销售水平,售卖私教课,经常有健身房老板感慨说没有好教练,实际上他更想要的是会卖课的教练,而不是教学水平高的。
↑各种零基础速成
运营成本:
重资产项目,房租贵,健身房采用超量办卡策略,不考虑健身房承载力,大量预售把现金流当做利润不考虑兑现问题。
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下一篇文章会讲到。
目标人群:
高消费人群,同时消耗时间、体力、金钱,一般健身一年仅年卡、饮食的额外支出要在1万元以上,绝对不是屌丝阶级消费的项目。美国整个体育产业是中产阶级支撑起来的,中国也不例外,国内引入的很多体育项目水土不服,归根结底在消费水平没到位。
穷文富武,有钱有闲才能健身,忽悠屌丝及非目标人群冲动消费办卡,不是长久之计。未来的健身房要想发展,涨价是必然的。
“中国消费和全世界的消费规律是一样的,都是先满足生活需求,经济得到发展,然后进入到娱乐产业,娱乐产业再往上才是旅游,再往上最顶端的消费才是体育消费。”——王健林接受福布斯采访
↑出自《吴晓波频道》
2.互联网公司都在做什么
互联网公司业务分4类
约:场馆O2O,教练O2O
练:线上教学
社交:图片
工具:数据记录
有的APP会包含多项业务
现在来细数一下各类APP踩到了哪些坑?
开始时都打着什么如意算盘?
衡量它们自身好坏的指标是什么?
万万没想到踩了哪些雷?
关于健身互联网公司,别和我说什么流量,什么产品,说说怎么赚钱,怎么活下去。
↑这图是我画的,iphone上画了个机器人
约
目标:交易费用,用户信息
指标:用户注册量,转化率
坑:教育两端市场,体量太小,边际成本降不下来
PlanB:SaaS系统
约教练和约场馆可以在表层上赚取中介费。深层上可以获取:教练、场馆、学员等信息。拥有这些信息可以往大数据方向走,但问题是,数据单一,数据量小。
现在的数据多是用户注册信息,价值低,变现很困难。
↑《华尔街之狼》
“约”这个本身无法做成平台,因为只有低频次非固定服务对象的才能做成O2O平台,而健身本身是高频次固定服务对象。(以打车为例,每次来的司机都不同。而场馆、教练是固定的)
健身O2O的死穴
基于劳动时间的服务,边际成本很难降下来,前几年O2O火热是建立在边际成本模型上的。例如一位外卖小哥到一栋楼送一单成本是5元,如果这栋楼有十个人则边际成本会大幅下降。但一些行业O2O是泡沫,因为边际成本完全没有降下来。例如上门洗车,如果一位师傅每天能洗10辆车,那么上门洗车最多也只能洗10辆,考虑上门路程堵车等因素,每天只能洗8辆。
“约”的PlanB就是向健身房出售SaaS系统,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交易环节没有差价可以赚。而全国只有家健身场馆购买使用系统,这些数量无法撑起一家创业公司,由于技术门槛低,竞争惨烈。
↑我画的,你的用户
有些纯线上公司到线下开实体店,美其名曰变换赛道,线下本来就是个赚钱的生意好吧。明明是大儿子败家,生个二胎弥补不幸。
也有些项目向投资人声称,玩大数据。
至于大数据嘛。
↑“搞大数据?大哥别逗了,就您那一个硬盘的数据?”——周鸿祎(奇虎老板)年演讲
练
目标:让不运动的人动起来
指标:下载量,活跃度
坑:产品设计问题,目标人群问题,无法独立生存,用户留存(升级成功走了,升级失败也走了)
PlanB:线下导流,电商,自创品牌,被品牌商收购
训练APP多以动作视频为主,有个很严重的逻辑问题,对于不了解运动的人很难发现——训练不存在“现学现卖”的情况。
打个比方:高德导航能够让一个不熟悉新道路的司机行驶至目的地,但不能让不会开车的人现场学会开车。
对于制作APP的团队来说,他们不了解训练。如果一个小白用户对于训练的认知仅仅是“练完觉得累”,那么他会在6个月的低效训练后进入平台期。此时小白要晋升而APP提供不了更针对的解决方案,或者不见效果根本坚持不了6个月。
目标人群有问题:为了用户增长,圈了海量不愿意付出而想要好身材的人,甚至需要人监督运动。
没有技术壁垒只能跑马圈地,靠用户增长量作为壁垒,新用户首选你,你才能赢——圈用户逻辑
PlanB
往线下场馆导流完全就是幻想,因为场馆是区域性生意,就算你的APP几千万用户,场馆周围1.5公里之内覆盖的用户少之又少。
到底谁在给谁导流?
↑《跨年演讲》
全中国健身人群在万人,那些圈来的用户有何用。
因误解而来的人,会因了解而离开。
送你一句金句
只愿意在观念上进行选择,不愿意承担选择的结果,不能把选择落到行动上,叫行动力差,是权衡的结果。一个人时间多、体力多、钱少,而时间和体力都不舍得付出,谈何付费?
社交
目标:对运动感兴趣的人
指标:下载量,活跃度
坑:怎么挣钱?
PlanB:社群电商,IP赛事,流量入口,被品牌商收购(会因自卖自夸被骂死)
社交网络怎么玩出花样来,我实在是搞不明白,没有大资本在背后供着服务器,靠什么自负盈亏?这些都不重要,可能有高人能解决。
有个问题,运动项目之间是有鄙视链的,那搞社交还成立吗?
↑《物演通论》
PlanB
确实可以作为流量入口,和健身训练APP一样一群非目标用户。健身APP的流量真不是什么优质流量。
↑我画的
鄙视链问题
大力士看不起健美,健美看不起健身,健身看不起跑步,跑步看不起不运动的。西洋拳法看不起中国武术。”全品类运动社交APP充满了鄙视链,不可能做起来,还好意思说生态,你那只能叫菌落。
↑鄙视链
IP赛事基础与比赛的先后顺序,先有基础才能有赛事。
从健身行业出来的肌肉脑子IP根本没戏,受众太小。
社交就讲到这里吧,反正从来不看好,APP只是晒图而已。
↑无脑励志图片
工具
目标:让人使用
指标:下载量,活跃度,智能硬件销量
坑:数据采集维度单一,数据不会用
PlanB:引入人工智能
工具的本质是提高效率,通过程序实现“一本万利”,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列举以下创业者玩法
大数据:维度不够、采集量不够。(还停留在计步器水平)同时依仗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动作分析水平不够,单点动作捕捉的局限性,人身上能放芯片的位置太少。
图像识别:通过图像来捕捉动作,类似可穿戴设备。
智能健身器械:健身器械带动作分析功能,服务于用户的健康数据。
以上只举出4个健身领域应用的方向,目前能够应用的科技非常少,且现阶段科学对于采集到的数据如何应用到人体,还没有太多的准确定论。(人体医学研究很多都没有结论,数据即使采集的足够准确,也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数据)。
一句话总结就是,硬件性能现在还跟不上,即使跟上了数据也看不懂。
我看到的市面上的健身APP,都没有运动科研团队。基本上就是聘用几个知乎健身民科,做内容运营。
PlanB
人工智能
这一块我还没研究过,估计几年之后才可能有人会考虑做这个方向。
以上内容是我得出来的结论,以下是一些思考。
关于互联网与健身的思考
每个极客都有一个梦想,生产一个东西从而解放劳动力。
于是乎所有健身APP都想到了去教练化,而所有短期要依靠教练的创业项目,都只是缓兵之计,不把教练这个环节替换掉永远实现不了“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但是,去教练化是妄想,我这么说不是源于劳动最光荣的理论自信,而是从技术实现层面考虑。
科学技术落后和人体科学初期阶段,这双保险保住了教练这个行业还能存在10年以上。
设计APP时要考虑使用场景是在运动中,还是闲时。对于健身APP要考虑使用场景究竟是闲时,还是运动中,如果是闲时就要加入社交,如果是运动中就要突出工具性。
17年前QQ有万用户,那时候的QQ用户跟今天的特斯拉车主差不多,有网、有电脑、接受新鲜事物。之后的互联网发展全是围绕用户数量这一指标,因为质量有保障。
十年之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PC时代的方式“借尸还魂”(对于用户的追求转向了移动端)。
可是现在万新用户是什么人?该上网的早就上了。
↑《大腕》关于互联网的深入间接
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7%,主流健身消费都是在一线城市,那么减去老弱病残,全国健身人口数量应该在0万这个数量级。(参考数据懒熊体育)
而那些动不动就几千万用户的健身APP,圈了大量的非目标人群,还是那句话
——因误解而来的人,也会因为了解而离开。
一个我自己的推论:人对于外形的审美是在14岁左右定型,年好身材开始普及,那么到年,00后成为主流,机会才能到来。
滴滴打车和共享单车完全是不同的物种,因为出租车要有人参与,而人工成本绕不过去,而共享单车可以通过技术和运营不断降低成本。
互联网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是一种更为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手段,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联网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互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在交易环节而不是在生产环节。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互联网用的最多的就是营销,减少交易中介,缩短交易链条,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如果能作用在生产环节——替代部分健身教练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革命,我现在能看到的唯一一种可能就是人工智能。
《完》
书不尽言、言不尽思,这里空白太小,我写不下了。
仅限CEO或投资人,欢迎交流,加好友请注明。
下篇文章叫《健身APP的商业幻觉》
受限于同行,很多话不方便发文章。
健身APP三部曲
1、健身APP的窘境(删节版)
2、健身APP的下一轮姿势
3、健身APP踩到地雷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