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下午,
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九场
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的时候,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
回答完最后一个记者提的问题后,
突然说了一段话:
我想对全省教育系统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们说几句话……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被卷入了一场特殊的战役,在这场全民战役、人民战争中,每个行业、每个人都应该拿出自己最强的气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逆行而上、主动请缨、支援武汉,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是“白衣天使”;在疫情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我和我的祖国》的是坚强乐观的“武汉人”。我们河南省的教育工作者、老师、同学、家长该扮演什么角色、该拿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奇迹的缔造者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西南联大与战争同行的8年,培养了名学生,其中2位诺贝尔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位院士、上百位人文大师。
我也不禁想起,战争时期河南大学8年抗战的办学历程,河大师生牺牲9人、失踪25人,在烽火连天和战争硝烟中坚持敌前办学,秉承教育报国,表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应该就是我们河南教育的精神。
我还不禁想起,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教育大会上讲的一个故事。年汶川大地震后,他带领一批学生志愿者支援汶川,援助返回后,很多学生家长感叹自己的孩子参加抗震救灾后得到了快速成长、发生了深刻变化,赞叹学生们在实践后得到历练、进步,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我想说,在灾难面前,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同学必须真正地做到“风雨同舟、携手共进”。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在教学条件变化、交流空间变化中,把疫情、把灾难当成教材,把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共同完成好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学生们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用成长踩踏灾难,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本质和追求!
我们相信,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郑邦山在这段话中,深情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缔造的教育奇迹、河南大学艰辛的办学历程,学生志愿者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一夜长大”的故事,阐释了他理解的“河南教育精神”。
网友普遍认为,
这段话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切中了当下教育问题的痛点——
那就是“只看分数不问成长”,
把分数当做衡量学生的标准,
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人的义务责任。
因为发布会上一番话意外走红的郑邦山,年3月出生,山西孝义人,年7月入党,年7月参加工作,郑州粮食学院本科学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
历任郑州粮食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副主任,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学生处处长,党委副书记;郑州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年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副书记、中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正厅级)。
年11月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中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年1月,郑邦山由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任上转岗位于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当年9月,郑邦山在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以《师大新起点,你们第一棒》为题发表的讲话,就被赞誉有格局、接地气。微集分在此节选。
跑好第一棒,要执着于胸中的梦想
梦想是个人、或集体所期望实现的目标,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人生有了梦想,奔跑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
成就梦想,需要坚定的执行力
虽然每个人的梦想有大小之别,但通往梦想之巅的道路都相同,都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去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将看起来“高大上”的梦想,分解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任务、小目标。在这些小目标的引领下,你们的每个学期、每个学年都会充实而忙碌,当你面临学业还是爱情、就业还是考研、泡宿舍还是泡图书馆的选择时,就不会左顾右盼、患得患失,而是从容而坚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愿意做的事,从而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致千里。
成就梦想,还需要炼就强大的内心
也许这是大家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的呵护,独自面对新的环境追寻梦想。木必有节,玉必有瑕,大学四年,你们可能会遭遇生活的困顿、学业的失败、感情的创伤。请一定要记得勇敢面对,别转弯、别退缩,扛得动的自己扛,扛不动的就多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倾诉,学会分散压力,这并不代表你的幼稚和软弱,恰恰是炼就你强大内心的必经之路。只有心强大了,才能为前进的脚步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才能支撑着你在追梦的道路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跑好第一棒,要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
因为第一棒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优势,为后来人树立信心。所以,第一棒的担子沉、责任重。
师大的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勇敢担当”的光辉榜样,从流亡办学中始终坚守“读书不忘救国”的抱负,到一代代师大人扎根师大,呕心沥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无不在诠释着“担当”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对刚刚成年的你们来讲,现在就给你们提这样的要求、压这样的担子似乎有些重,但你们可以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每一份努力回报父母的付出,用自己的每一滴汗水承担敬爱老师的奉献,用自己的每一次坚持回馈朋友的信任,用自己的每一个善行面对复杂社会的拷问,用自己的每一个义举回应内心道德的选择。
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是有爱、懂感恩、有正义感、有担当的。你们可能已经听说过,师大培养的“最美塞钱女孩”赵莉莉、“河南最美教师”刘改月的感人事迹。她们就是用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善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内心更希望,在若干年之后,大家成为开学典礼上所讲故事里的新主人公。
跑好第一棒,要激发敢争第一的勇气
敢争第一,就是有敢闯、敢试的胆量,有敢于创新、创造的底气,善于在不同的领域开创新业绩、制造新惊喜。
从中州大学理科开始,学校的奠基者们面对简陋的办学条件,仍然坚持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新乡师范学院时期,有4位教师荣获了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其后,学校又先后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突破。直到今天,广大师生仍发扬这种敢争第一的精神,弘扬着“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校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成就,比如:我校培养的博士生常钦,实现了河南省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零的突破;大学生“核苷绿色合成研究团队”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是我国最高级的青少年科技奖励;造出国内第一个3D打印机的级学生刘正阳,诠释了什么是师大的科技男神。荣获年东方卫视《妈妈咪呀》亚军的级学生王月芳,用歌声展示了我们师大的女神范儿;今年春天,你们级的师姐顾少强,用饱含勇气和自信的十字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选择了远方。
作为跨入省部共建高校之后的第一届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你们更应该继承师大人“不事浮华、务实创新”的精神特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以青年人的果敢和胆识,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的属于你们的第一,让后来者津津乐道你们的故事。
跑好第一棒,关键要练就超越众人的实力
在接力赛中,打头阵、当先锋的必定是实力最强的那一位,因为他面临的竞争也最为激烈。
实力源于知识,知识源于学习,师大恰恰是你学习的天堂,因为她素来享有“学在师大,心系祖国”的美誉,她有着“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的优良学风,这也是所有师大人引以为傲的名片。学校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长明灯教室——教室,座位天天爆满,许多学生甚至彻夜在这里自习,很多学生从这里考取了名校研究生。后来人就把师大学子这种“勤奋、拼搏、刻苦、朴实”的求学精神称作“精神”。为传承这种精神,学校重新建设了“新阶梯楼”,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精神传下去、播撒开。
同学们,大学的学习不再是高中时老师每天的耳提面命,更多的是属于自己掌握的一寸光阴。在自由面前,舒适安逸还是砥砺前行,浮光掠影还是慎思明辨,蜻蜓点水还是水滴石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选择。我想,在师大未来的四年里,你的生命将是安坐在田家炳聆听教诲,伏案在文科楼奋笔疾书,朗读在中心花园物我两忘,穿梭在实验室流连忘返,沉醉在图书馆不知归路……先做一个知识的“白富美”,这样你的人生也就拥有了更多出彩的可能。
同学们,从今天起,学校将和你们签下人生契约,我们会承担责任,努力为你们走好这段人生历程创造条件,努力支撑你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你们,将接过历史第一棒,和我们的师大一起奔跑!
年11月28日,郑邦山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暨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他对大学本质、使命和担当的思考。
有学者指出,大学之“大”在于大学使命之重大、大学理想之远大、大学精神之伟大、大学胸怀之阔大、大学文化之博大、大学学问之弘大、大学师爱之恒大、大学声望之高大(陈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这是有道理的,我想履行好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大学至少应该办成思想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
把学校办成思想中心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深深受着各种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或源自大学之外,或来自于大学本身。大学所产生的思想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如,德意志民族兴起的思想渊源就离不开大学教授康德的思想,尤其是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五四运动”时期“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民智启蒙,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这是与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紧密相连的;中国“文革”之后的社会根本转型,更是与南京大学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密不可分。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密集、思维活跃、思想丰富的群体,承载着新思想的孕育与传播的历史重任和现实责任。所以,高校要勇于承担责任使命,积极用最先进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大众共识、引领社会风尚。要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教育和引导我们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坚守自己的思想家园和精神追求,坚持以先进的思想与理论启发人、教育人、引导人,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强化思想引领。这就要求,高校特别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等研究的高校教师,应该成为社会先进思想的生产者与播火者,担负起培育、践行、引领和推广核心价值观的艰巨任务。
把学校办成文化中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的形象识别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尤其在现代社会,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
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负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实现的如何,不仅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质量,也决定着它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虽然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职责,但是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而文学又沉淀着一个民族生动鲜活的思想情感,因此,文学院的这个职责更为紧要。
把学校办成教育中心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记。大学究其本意,首先是一所教育机构,要为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学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央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大学教育水平,发挥大学教育作用,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作为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师大,更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自觉。我们要将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更高的水平上汇聚整合资源,着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师范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
把学校办成学术中心
强调把大学办成学术中心,有助于重新回归大学的本质。著名教育家黄达人曾经说过: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从理想的层面而言,大学在本质上应该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对真理的向往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高地,大学的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面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师大理应辉煌再启,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
来源
河南日报、大河客户端、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教育厅
编辑
微集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