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申遗
成功
年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太极拳
介绍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成为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拳
特点
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ǎn)月刀等。
WinterSolstice
太极拳的历史来源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太极拳理论思想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动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导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周身畅通。
3.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由于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
WinterSolstice
太极拳申遗成功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太极拳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汲取传统养生和技击智慧而编创的一种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里及外的形体表达,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修身养性。集文化、健康、武术三种属性于一体的太极拳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共享古老东方的体育实践。
太极拳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发源于黄河岸边的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不断创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多个流派,并在过往的多年间传播至中国各地,为各族人民共享和实践,进而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
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申遗成功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乐意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态符号扬帆出海,风靡全球,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申遗成功只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强音,而不是终曲。未来,守护好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传承好文化遗产,需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太极拳而言,立足于卫生与健康、武术与体育、文化与修养三种属性,太极拳在提高全球健康水平、促进体育运动发展、推动多元文化传播等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更是跨越国别、种族、宗教的限制,与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天下太极是一家”。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