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种类目前流行的主要健身气功有九种:健身气功·易筋经;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比赛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大舞;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
基本概念健身气功探讨健身气功的概念不能忽略一个基本前提,即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这个前提意味着有必要在体育运动的范围内探讨这一概念,即健身气功需要体现体育运动的基本精神和目的,需要确定自己独特的运动形式。如果从体育运动的范畴之外,从气功角度看待健身气功,将健身气功作为气功的一个类别,那么,这个前提意味着健身气功是与体育相结合的气功,是体育化的气功。
"健身气功"是"健身"和"气功"两个词语结合而成的复合词组,依据健身气功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前提,探讨"健身气功"概念的含义,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先分别探讨"健身"和"气功"两个词语的含义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再探讨这一复合词组的含义。
"健身"的含义比较清晰,这个词语由"健"和"身"两个单字组成。"健"与"身"的关系是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关系,前者支配后者,两个字合起来是"使身体健康"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语常与各种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例如"健身操"、"健身球"等,这种联系有其必然性。因为"使身体健康"是一个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的行为,而与此目标相关的行为首先是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体育运动可以说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因此,健身与体育运动相关联,不但必然而且自然。健身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目的,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使健身的目的得以充分落实。
将体育运动说成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称实际上还不十分全面,因为现代体育运动还包括了一些智力活动,例如棋类运动。但体育运动的主体确实是身体活动,这些身体活动的基本类别健身气功包括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课程、竞技运动以及日常的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活动等。应注意各类身体活动之间有差别也有联系,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虽然这些身体活动的基本目的都是健身,但体育课程更多地着眼于身体机能的发展和训练,竞技运动则旨在出成绩、破纪录,目的未必全都是为了健身;相比之下,倒是日常的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活动与健身的目的更为贴近。这里所说的身体锻炼,主要是指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日常专门为增进健康而进行的身体活动,而身体娱乐是指滑旱冰、打保龄球等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娱乐活动,不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活动。可见,就健身的目的而言,身体锻炼比身体娱乐要为明确和直接,可以说是体育运动中以健身为目的的代表性运动形式。
"气功"的含义不像"健身"那样明确统一,有较多的争议。本文篇幅有限,不可能展开讨论。这里只引用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中医气功学》里的气功概念。该教材是建国以来第一本、也是医院校通用的气功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具有权威性。那么什么是气功呢?该教材的基本解释是: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一体身心锻炼技能。调身、调息、调心在气功学里简称为"三调"。这个解释的特点是将气功定性为"三调合一"的操作技能,认为达到三调合一的身心活动就是气功,三调合一的状态或境界即是气功修炼的基本特征。
从操作角度看,各种体育运动的活动内容也是"三调",例如跑步,做起跑姿势是调身,憋一口气是调息,听发令的枪声是调心,"三调"都在,但这不是气功,只是体育运动,因为其中的"三调"是分别操作的,并没有合为一体。气功修炼的特点是通过"三调"的分别操作而达到三调合一。在三调合一的状态中,形成了统一的境界。由此可见,是否达到三调合一的身心状态是气功与体育运动的基本区别。当然,任何区别都有相对性的一面。在气功修炼过程中三调操作尚未达到合一之时,其身心状态与体育运动并无本质差别,而体育运动达到极为纯熟之时,三调合一状态或可自然发生,那时体育运动与气功修炼也并无差别。
实际上,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也就是调节肢体、呼吸和心理活动,心形意三者和谐统一,是人类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全部操作性活动。除此之外,人对自己并不能再操作什么。因此,人的任何自主行为都离不开"三调",只能由"三调"所构成。有些气功的概念仅谈到"三调",并没有提到三调合一,这并不错,但这样的气功概念难于区别气功与体育运动,甚至也难以区别气功与体力劳动。
气功与体育运动的区别除了是否三调合一之外,它们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体育运动的基本目的是健身,而气功则不同。按《中医气功学》的解释,气功的基本目的是发掘人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指未练气功时尚未表现出来的能力,这包括健身方面的能力,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智能、康复能力等等。因此,健身是气功修炼目的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甚至可能不是主要部分。
以上分别阐明了"健身"与"气功"的含义以及它们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列为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术上有一定依据。因为气功与体育运动无论在基本目的方面,还是在为实现其目的而进行的运动形式方面,都有相互接近、重合的部分。在这一前提下探讨健身气功的概念,就是要弄清楚气功与体育运动如何相互取舍,形成一个新的、归属与体育范畴的运动项目。
在"健身气功"这一复合名词中,"健身"与"气功"两个词语互相限定。一方面是"健身"修饰"气功",将"气功"限定为以健身为目的、有健身意义的气功。另一方面是"气功"规范"健身",将健身限定为以气功为手段的健身,这就规定了体育运动和气功之间需相互取舍的基本原则。二者相互取舍的具体内容可分析如下:
首先,健身气功取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目的,即健身;而舍去了气功目的中除健身之外的其他目的。因此就气功而言,目的被缩减了,被限定于健身。其次,健身气功取了气功的运动形式,这意味着舍去了体育运动中三调分离的身心状态,而向三调合一的方向迈进。因此就体育运动而言,其锻炼的身心状态被改变了。在此取舍之间,健身气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征的运动形式,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体育运动项目,确定独特的运动形式是第一位的,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依据。
阐述健身气功运动形式的特征,可以从两个角度。从气功角度看,由于目的被缩减,气功修炼的操作性活动范围也相应地被缩减。前面已经说过,气功修炼的操作活动是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诸多的气功功法也因此可以分为以调身为主、调息为主、调心为主的三大类,例如武术气功、佛家气功和道家气功。由于健身气功的目的是健身,三调活动中最贴近于健身的是调身。因此,以调身为主的气功功法将在健身气功中受到青睐。从体育运动的角度看,在其包含的体育课程、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等各类身体活动中,身体锻炼活动最能体现健身目的,例如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活动。在这里,健身气功在气功和体育运动之间找到了接近和重合之处,成为了二者的结合点。
不过,以调身为主的气功与体育运动的身体锻炼活动之间仍然有差别。以调身为主的气功功法有些是以技击为目的,动作比较激烈,有对抗性质,与健身之目的不尽相符;而作为体育运动的广播体操和太极拳不讲究达到三调合一的身心状态,缺少气功修炼的特征。于是,健身气功的运动形式在体育运动的身体锻炼活动和以调身为主的气功功法之间,需要再次取舍。从健身的目的出发,健身气功舍去了以调身为主的气功功法中比较激烈和有对抗性质的部分,取了其中较为和缓和养颐自身的部分;而从保持气功修炼的特色出发,健身气功舍去了体育运动中身体锻炼的"三调"分离身心状态,趋向于三调合一。据此而言,健身气功的运动形式是比较和缓的、趋向于三调合一身心状态的身体活动。这里之所以说趋向于三调合一,而不言达到三调合一,是因为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需要较长时间的修炼,而健身气功作为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应该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健身气功的基本概念如下:
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
八段锦简介:
八段锦[1],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一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双手反按在膝盖上,双肘外撑。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目视右足;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方向,划弧摇至右前方。反复六次。 方法:①过渡式,身体重心左移,同时两掌上托至头上方(吸),同时两臂向两侧下落两掌附于膝关节上方(呼)。②身体重心稍升起(吸),身体躯干向右倾,随之俯身(闭气);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呼);头向后旋摇(吸),左摇头摆尾没有过渡式,呼吸方法同右式。 作用:通心包经、心经、小肠经,治疗心火旺所致的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和脚步不稳,增强腰力、腿力和眼力。 说明:左右两式各为两个呼吸循环。
二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方法(左单举):左掌上托至头上,掌心朝上;同时右臂内旋,掌心朝下(吸)。左上撑,右下按,力达两掌根,舒胸展体,气);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落于腹前(呼)。右单举呼吸方法同左单举。 作用:调和脾胃两经的阴阳,增强人体正气,主治脾胃不和之症。 说明:调理脾胃须单举,左右两式各为一个呼吸循环,中间加插一个闭气。
三式(攒拳怒目增力气)
双手握拳,拳眼向下。顺势头稍向左转,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击出右拳,要领同前。反复六次。 方法(左攒拳):两手抱拳于腰间(呼);身体重心微微提起(吸);左拳徐缓用力向前冲出(呼);左拳变掌外缠绕(吸);左掌变拳屈肘回收至腰间(呼)。 作用:疏通肝经、胆经,治疗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头重脚轻,增强臂力、腰力、腿力和眼力。 说明:右攒拳的呼吸方法同左攒拳,每一次攒拳旋腕动作需要两个呼吸循环。
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如此六次。
方法(左后瞧):两臂充分外旋,掌心向外旋,头向左后转(吸);两膝关节微屈,两臂内旋按于髋旁(呼)。右后瞧呼吸方法同左后瞧。 作用:疏通带冲二脉及胆经,治疗劳损引起的颈椎和腰椎疾病。 说明:五劳七伤往后瞧,左右两式各为一个呼吸循环。呼吸时,通过两臂的伸展外旋与内旋,带动肋间肌收缩而上提肋骨,使胸腔的上下、左右、前后经扩大与缩小,以增加肺活量。
五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意如拉紧弓弦,开弓如满月;左手捏箭诀,向左侧伸出,顺热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在手,等机而射。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六次。 方法(左开弓):两掌向上交叉于胸前(吸),两手开弓(呼)。同时右掌向上向右向下划弧(吸),同时两掌分别由两侧下落捧于腹前(呼)。右开弓的呼吸方法同左开弓。 作用:疏通肺经,同时治疗腰腿、手臂、头眼部等疾病。 说明:划弧为小呼吸。小呼吸动作较小,呼吸深度较浅,呼吸节奏稍快。
六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吸);两臂屈肘,两掌相叠置于丹田处(呼)。两臂自然下落还原时则体态安详,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说明:收势动作在时间上可以稍微延长,增加两次呼吸循,后采用自然呼吸
作用:利用颤使得脊柱得以轻微的伸展和抖动,去邪扶正,接通任督二脉,贯通气血,消除百病。
七式(双手拖天理三焦)
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六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方法:两手上托经胸前内旋向上托起至两手心朝上(吸),两臂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舒胸展体(闭气)略有停顿;身体重心缓缓下降,双手分开,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落捧于腹前(呼)。 作用:通三焦经、心包经,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改善各种慢性病症状。 说明:两手托天理三焦每一个完整动作(上托、撑臂、下落)作为一个呼吸循环。吸气时腹肌收缩凹腹隆胸,意念是将丹田之气提至膻中,呼气时腹肌舒张凸腹陷胸,意念是将膻中之气沉入丹田。这样往返推动内气的升降鼓荡,可以按摩胸腹两腔脏器,增加内气。其实不论是腹式呼吸还是逆呼吸,都是气体在肺脏运动推动横膈肌上下运动。闭气的目的是将引入中上丹田的气血更加充润,通过呼气使全身气血调和顺畅。
八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顺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方法:①过渡式,两手经侧上举(吸);两臂屈肘,两掌下按胸前落于体侧(呼)。②两臂上举(吸);两臂屈肘,两掌下按经胸前(呼);两掌心旋向上,掌指顺腋下向后插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吸);上体前俯,两掌沿两腿后向下摩运经脚两侧置于脚面(呼)。 作用: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治疗腰酸背痛,手脚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说明:每做一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需要两个呼吸循环。
太极拳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4]
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动作及口诀编辑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十四式太极拳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左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①跟半步胸前抱球,②后坐举臂,③虚步分手。
二十四式太极拳
四、搂膝拗步
A.①左转落手,②右转收脚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C.①后坐撇脚,②跟步举臂,③出步屈肘,④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
二十四式太极拳
①跟步展手,②后坐挑掌,③虚步合臂。
六、倒卷肱
①两手展开,②提膝屈肘,③撤步错手,④后坐推掌。(重复三次)
七、左揽雀尾
①右转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棚臂,④左转随臂展掌,⑤后坐右转下捋,⑥左转出步搭腕,⑦弓步前挤,⑧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⑨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①后坐扣脚、右转分手,②回体重收脚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棚臂,⑤右转随臂展掌,⑥后坐左转下捋,⑦右转出步搭手,⑧弓步前挤,⑨后坐分手屈肘收掌,⑩弓步推掌。
九、单鞭
①左转扣脚,②右转收脚展臂,③出步勾手,④弓步推举。
十、云手
①右转落手,②左转云手,③并步按掌,④右转云手、⑤出步按掌。(注:重复两次)
十一、单鞭
①斜落步右转举臂,②出步勾手,③弓步按掌。
十二、高探马
①跟步后坐展手,②虚步推掌。
十三、右蹬脚
①收脚收手,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划弧,④合抱提膝,⑤分手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①收脚落手,②出步收手,③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①后坐扣脚,②左转展手,③回体重合抱提膝,④分手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①收脚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七、右下势独立
①落脚左转勾手,②蹲身仆步,③穿掌下势,④撇脚弓腿,⑤扣脚转身,⑥提膝挑掌。
十八、左右穿梭
①落步落手,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推架。
⑤后坐落手,⑥跟步抱球,⑦左转出步,⑧弓步推架。
十九、海底针
①跟步落手,②后坐提手,③虚步插掌
二十、闪通臂
①收脚举臂,②出步翻掌,③弓步推架。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①后坐扣脚右转摆掌,②收脚握拳,③垫步搬捶,④跟步旋臂,⑤出步裹拳拦掌,⑥弓步打拳。
二十二、如封似闭
①穿臂翻掌,②后坐收掌,③弓步推掌。
二十三、十字手
①后坐扣脚,②右转撇脚分手,③移重心扣脚划弧。
二十四、收势
①收脚合抱,②旋臂分手,③下落收势。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华佗(约-),出生在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均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托名之作。华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吴普、樊阿、李当之等人。其中,吴普著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著有《李当之药录》,而樊阿则擅长针灸及养生,据传他活到多岁。
《养性延命录》中的动作说明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熊经鸟伸”)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陶弘景在该书中,不但对五禽戏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描绘,而且提出了五禽戏的锻炼原则——“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