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奇怪,
日式家庭片,剧情看似平淡,却能让人爆哭成狗。
擅长拍家庭片的日本导演很多。
比如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中野量太。
在《滚烫的爱》之后,中野量太又拍了一部催泪片——
《漫长的告别》
何谓漫长的告别?
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而言,遗忘的过程就是和家人告别的过程。
患病之前,日子平淡普通,仿佛没有尽头。
患病之后,日子依旧平静,但尽头却越来越清晰。
老东,严格得有些刻板。
他是一个完美的校长,却未必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
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上,对家庭的关心很少。
全家人只有过一次出游,结果老东还在全程看书。
如今,大女儿麻里一家移民到了美国,小女儿芙美也已经搬出去自己住。
直到老东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一家人才终于有时间好好聚在一起。
一开始,老东的妻子曜子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女儿们。
直到老东70岁生日这天,纸再也包不住火了。
他问麻里,“芙美,美国怎么样?”
他又问芙美,“恭喜你啊,你今年几岁?”
他嚷嚷着要借给芙美一本书,到了书房却忘了自己要干什么。
看到这样的父亲,麻里和芙美不禁有些担忧。
但生活总要继续。
更何况,每个人在生活上都有自己的烦恼和问题要解决。
麻里搬到美国一年多,英语说的并不好,日子过得也孤独。
丈夫阿新和麻里的父亲老东一样,一心扑在事业上,完全不关心麻里和儿子小崇。
夫妻俩分房睡已经有一段时间,连说话都透露着尴尬。
在得知老丈人生病后,阿新不仅没有回国探望,反而责问想回家的麻里,
“你一直说要回家,你现在的家不就在这儿吗?”
或许是因为处在叛逆期的缘故,或许是父母关系不和的影响,
小崇也很不让麻里省心。
一回家就房门紧锁,说是上学其实也都是逃学。
麻里的家庭生活出现了危机,芙美的感情和工作也颇为不顺。
感情上,芙美和道彦谈恋爱近两年。
直到地震后,她才发现自己在对方心里还敌不上他的前妻和女儿。
看着他们一家人开心得相聚,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
工作上,芙美一心想开一家自己的餐厅。
虽然芙美自创的菜色很不错,但创业毕竟艰难。
她的流动餐车式的“青空食堂”生意惨淡入不敷出,半个月就撑不下去了。
并且,因为姐姐在国外,照顾父母的责任就落在了她身上。
母亲的眼睛要做手术,父亲得了肺病,她不得不同时照顾父亲和母亲。
一年复一年,老东的病也越来越严重。
他去参加老友的吊唁,却忘了老友已经去世。
他在家的时候却说要回家,回了老家依然吵着要回家。
他甚至说自己单身,还说要带着曜子去见自己的父母。
他开始反着看书,已经不会写字,甚至丧失了语言能力。
到最后,得了肺病的他只能靠呼吸机活下去。
一家人的生活,有困境,也有温情。
因为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症,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为了帮父亲找回更多记忆,她们带父亲回了一趟老家,听母亲讲述她和父亲相爱的故事。
面对根本不记得自己是谁的父亲,麻里和芙美仿佛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
她们哭着向父亲讲述着自己的遭遇。
不求理解,只求倾听。
这时,父亲终于不再严厉冷漠,他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倾听者。
看着麻里哭,他愣愣地听着直到麻里睡着。
看到屏幕里的外孙,他挥一挥手,像打招呼又像是作别。
看到芙美的“青空食堂”,他会说“做得好”,并招呼人来排队。
听完芙美的倾诉,他说“就妖一声过去吧”。
虽然他似懂非懂,但他却成了女儿们最温暖的依靠。
《漫长的告别》用一场缓慢的疾病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老东年轻时不顾家,没有尽到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当他的记忆一点点被侵蚀后,他唯一记得的,却是家。
他像任性的孩童一样,明明就在家里,却天天叫嚷着回家。
年轻时,他只为家人做过一件事。
就是在一个下雨天,给在游乐园的妻女们送伞。
年迈时,当他什么都忘了时,依然记得这件事。
每个阴天,他都会拿着三把雨伞出门,去游乐园接妻女。
谁能想到,一场慢性疾病让他把家人遗忘的同时,也把家人凝聚在了一起。
《漫长的告别》没有惊心动魄,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歇斯底里。
有的只是琐碎的日常生活,时间的缓慢流淌。
看着片中的芙美一家,就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
在不如意的生活里日渐疲惫,在陌生的他乡里独自生活,甚至在心力交瘁后迷失自我。
但最后,我们都能在家人的抚慰支持下重新鼓起对未来的信心。
“漫长的告别”并不只是发生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里,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漫长的告别。
纵使时日悠长,所有的关系,所有的人也终有一别。
正是因为知道迟早要告别,
才会更加珍惜每一次相见,才会对身边人更加温柔以待。
只有这样,当最终的告别真正来临时,
我们才不会遗憾惊惧,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