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饮食,健身,减肥,都应该了解的“营养”真相!
营养含量高的东西一定好吗?
前言:做为一个只看古书的中医学徒,做为一个曾经斤的si胖子,做为一个恋战处方20年的男人,同时又是一个练过一身肌肉的健身者。我想对于“营养”二字,我有点发言权!
“营养”二字,困扰我很久。直到学了中医以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0,什么是“营养”?
1,营养如何被吸收,什么时候该补充?
2,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一定好吗?
3,肥胖和瘦弱的根本原因。
4,如何合理搭配饮食?
·什么是“营养”?
《黄帝内经》
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人血液中最为精华的部分。由饮食而来,经过脾胃消化,把最精华的部分传送到血液中以滋养全身。而“养”则是“营”的目的。所以“营养”其实就是饮食入口到吸收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其中所包含的脏腑众多,不是只有脾胃和大小肠而已。
《医宗金鉴》
“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
而“营养”的过程,又由先天肾气来推动,使之循行于周身,无休无止!所以“营养”二字的由来,是指以先天肾气为动力,经过饮食,吸收,滋养全身的过程。
《寿世传真》
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如饮食水谷入胃,由脾磨化成液,生血以充精。故必借谷气以培后天之精,人乃得生也。
既然这个“营养”二字,分为四个部分,那么只用机器来检测食物中含有的成分,未免太儿戏了!
入口之物,不得不求甚解。由此看来,古人从食物的温凉寒热,气机升降,五味归经来解读药食之性,的确要更加有智慧。
营养如何被吸收,什么时候该补充?
记得在学中医前,我曾经是一个死胖子,手术复活后我沉迷于健身和减肥,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查询比对。虽然健身和减肥很有成果,但是我经常都在计算“卡路里”和“三大营养素”的平衡摄取。不止如此,多维,钙片,维骨力,乳清蛋白,都是按照“科学方法”服用。那么这么多东西,到底能不能被吸收呢?
《黄帝内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营养”的发源地。脾胃消磨过后,把饮食中的“精华”部分,输送到肺,肝,心,肾。再由肺气推动气血行至四肢百骸,濡养全身。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无比复杂,其中还牵扯到每个脏腑及四肢肌肉,是否需要营养而选择是否接受,脾胃,心肺动力是否充足能够讲营养输送于全身。帮助消化的分泌物比如胰岛和胆汁分泌是否充足。三焦气化系统和经络是否通畅,等等。还牵扯到人体的健康程度,是否有病邪阻碍。
而且,人体是有自动转化各种营养素的能力的,并不是不吃肉就一定没有胆固醇和蛋白质,不吃青菜就一定没有维生素,所以,并不是一定每天要摄入多少维生素ABCXYZ,每天定时吃多少鸡蛋和牛奶,才可以保证不缺少营养和钙质。一切都取决于身体的需要程度和脏腑的消化吸收输送能力。
那么现在看来,在山区常年吃蔬菜粗粮的长寿农民,在城市常年吃红烧肉奶油的百岁老人,是不是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数十年对某些所谓“营养素”的缺乏,结果如何呢?反倒是现在大补特补,生怕自己因为缺少某种维生素而生病的人,医院不是吗?
所以,机器检测的营养成分,可以忽略。喜欢不喜欢吃,吃了以后舒服不舒服,开心不开心,饮食的宜忌,才是最值得研究的。
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一定好吗?
什么是好东西?人参鹿茸,海参虫草?还是生姜大枣,枸杞阿胶?不了解自己身体的需求和禁忌,人参鹿茸一样是毒药。
《千金要方》孙思邈
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喘气的)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
举个例子,肥的流油的人,每天营养%的过盛,纵使吃千年人参或者天山雪莲也补不进去。而饿的骨瘦如柴的人,啃个馒头都能原地复活。长期便秘的人,番泻叶也许是他的救命稻草。但是对于腹泻的人,也许就是杀人毒药。
再用动物来比喻,牛吃草而能一身疙瘩肉,狼吃肉但是却看起来很枯瘦。到底哪个缺蛋白,哪个缺维生素?如果把他们的食物交换一下会怎样?
《千金要方》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指人)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
所以,跟养生抓药一样,要对证下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来选择合理的饮食。
至于如何选择,可以参考我写的食材和药性文章,也可以找我咨询如何判断体质及如何调理。我不是商人,能帮助人解决问题乃乐事也。
肥胖和瘦弱的根本原因。
虽说大部分人都知道肥胖跟枯瘦跟脾胃有直接关系,但是到底跟脾还是跟胃有关系呢?到底是脾胃自己病了,还是其他脏器导致的脾胃问题呢?
《脾胃论》李东桓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能食而不伤,就是吃到坏的东西或者吃的过多,脾胃会自动进行“排毒”。能食而肥,是指全身的壮旺而言,并不是肥油。
接下来的脾胃都虚弱造成的中气枯竭,就是几乎不能吃东西,而且骨瘦如柴。就是我们常见的厌食症了。如果长期进行节食减肥,再吃一些“减肥药”“泻药”。很快就会进入这种状态。
那么肥胖的根源呢,是脾虚而痰实。脾虚又是因为什么呢,饮食损伤,过渡肥美甘甜壅滞于中焦,脾气无力运化,最后形成痰湿长期停留在脾胃区域,造成营养代谢和运送的失常。大量的营养由于无法输送到目标,停滞在血脉外,就形成了脂肪。时间长了,入于血脉就是高血脂,脂肪肝了。
另外,脾之动力来自于肾,不管肾阳还是肾阴虚损,都会影响脾的运化能力。这就是主要的肥胖原因。治疗和调理,主要从排出伏痰,补足脾肾入手。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不是简单的“补中益气”“参苓白术”“二陈”“平胃”“肾气丸”等等就可以搞定的。
另外还需要很多问题,找到根源入手,才可以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关于肥胖和减肥的问题,我会在中医减肥区发文详细说明。减肥是比较耗时,难以短期取效的。但是并不难。
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瘦子,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各种大胃王,都属于这种类型。站在所有少女羡慕的巅峰。其实也是一种“病态”的反映。如果不及早解决。年龄大了以后会成为很困扰的问题。
脾主肌肉,所有跟肌肉有关系的事都跑不了脾。但是跟肥胖不同的是,这种脾虚不长肉。原因就是“热”,不管是血虚还是肾阴不足,都会造成“胃热”。热则化食,胃肠蠕动加快,胰岛和胆汁的分泌也十分旺盛,食物下咽以后停留很短的时间就进入肠道了。根本没有吸收与运化的时间。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营养供应给四肢肌肉了。还有很多肌无力患者,也是十分瘦弱,那又是另外一回事,需要很谨慎的治疗。另外还有肺和胆,如果出现了问题,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局部的瘦弱。关于增肥的问题,我也会在对应的分区进行讲解。
另外还有上瘦下肥,下瘦上肥,四肢瘦,肚子肥,甚至左右不同,局部脂肪堆积过多等问题。我都会慢慢写文章进行讲解。等不急的朋友可以留言咨询。
如何合理搭配饮食?
看过以上内容,各位朋友应该知道,没有绝对合理的搭配。即使你按照营养数据和卡路里公式,代谢率,燃脂率各种计算,也绝对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先说下几个比较敏感的词。
1,粗粮,粗粮由于很难吸收,所以对减肥有效,但是,难以吸收恰恰是问题所在。脾胃虚弱应该需要容易吸收的营养,来使脾胃可以充分休息使他慢慢恢复。为什么又用粗粮来折磨他呢?至于有人说粗粮营养含量高,那么请从头再看一遍此文。
2,脂肪,胆固醇和肉,人体最重要的地方都是由脂肪和胆固醇组成的。比如肾中的精华,睾丸,胰岛,心包“心脏上面的部分”。不需要太多,但是一定要有!
3,甜食,身材的头号杀手,从中医角度看,也是一样。甘者缓也,可以使所有营养输送变慢。消化也变慢。不过由于脾虚的人很喜欢吃甜食,所以如果没办法打破这样的死循环。就没办法拜托脂肪。这种必须要有强烈的意志力,或者用药物调理。
4,蔬菜,水果。这两类食品,大部分是凉性的,对于脾虚之人,稍稍食用尚可。过服伤及脾胃之阳气,使动力更加不足。就会越减越肥。
所以,合理搭配饮食的关键,在于个人体质的判断和调理。
第一大原则就是,喜欢吃的东西,一定不要禁。可以适当减少,但是不要戒除。否则精神上的伤害,一定比肉体上大。心情不好,一定会损伤身体。当然我说的是挚爱之物,而不是口舌之欲。
其次,饮食均衡搭配很重要,不要因为某些东西“可能会”造成伤害,而不吃。蔬菜,肉,都应该适当食用。如果热就多吃菜来清热,如果冷就多吃点肉来加温。不过如果身体比较虚弱,饮食已经受到影响,就要从身体上调理,适当用药物或者食疗来使身体恢复正常。可以参考我写的药性解,来挑选适合自己的食疗。或找我咨询亦可。
总结:
对于身体的调理,饮食和疗养自然是必备之事。根源虽在五脏六腑。但日常生活习惯不得不查。适当的生活调整,适当的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我会在健身区分享健身心得,使健身不再无聊乏味。也会解读一些健身方面的谜团。让人人都可以从运动健身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予自然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