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二七厂健身房刚建成的时候,却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全北京都没几家健身房,别说在国营工厂里,就是涉外宾馆也是偶尔才能见到。
记者
魏晓涵
编辑
刘汩
二七厂的健身房如今藏身在一个简陋的车棚里
郭谦
这间有着近四十年历史的健身房,和二七老厂一样没落了,用厂里铁料焊成的哑铃生出了锈迹。来这里的人也和健身房一样老了,过去工厂里意气风发的小伙子,都变成了六十多岁的大爷。
在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二七厂工作不容易,要么接班父母的铁饭碗,还得专业能力强,要么像现在的健身房“馆长”徐伟一样有过硬的特长,比如体育、音乐等等。在那个年代,这是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厂子里就像个小社会,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电影院一应俱全,包括这间当时罕见的健身房。“年轻人愿意来这儿,连银行、税务系统都不去。”有人回忆。
时代不一样了,健身房的老人们感叹。工厂从风光到关停,健身房也跟着几易其址,人的生活轨迹也随之滑落、分裂。好在无论生活怎么动荡失意,他们总算把一些恒定不变、远离时代的温情,保留在了一间藏在自行车棚的健身房里。
失落的焦点
建设里没有新鲜事。
从熙攘的北京西站过来,走不过16公里,路边的高楼大厦渐变成了灰色的脚架、巨型的烟囱。一路到了西五环外的建设里小区,时光好像停滞在了上个世纪,整齐排列的老居民楼,墙体由裸露的红砖堆砌,连接着它们的是错杂的电线。
建设里是北京二七厂的家属区,一家有着年历史的国营机车厂,老员工和子弟们大多生活在这里。街坊之间的熟识程度超过了大多数社区,谁家娶了媳妇、离了婚,谁家升迁了,就连哪家饭店换了老板,彼此都门儿清。
63岁的徐伟顶着莫西干头,骑了辆晃晃荡荡的电动自行车,沿着小区里已经关门的杂货铺、理发店,还有正热闹的公园、工地一路遛下来,他几乎和每个见到的人都打了招呼,“菜买好啦”“跳舞去了?”“回家呢?”。面对后座的我,徐伟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都知道我”,一是因为他上世纪80年代就是二七厂的工人,而另一个重要原因,“知道我这儿有一健身房”。
健身房藏在建设里13号楼对面的自行车棚里,水泥墙上贴着肌肉男女的剪影,许多是徐伟从《健与美》杂志上剪下来的,最早的能追溯到年;晴天的时候,车棚的石棉瓦顶会漏下一两缕天光,要是天气不好,漏下的就变成了风,呜呜作响,或者雨,就用盆接着;没有暖气,冬天坐一会儿就冻透了,唯一能让人暖和起来的办法,是尽快操练那些大重量的健身器材。
住在附近的年轻人也来练,有些后来去更好的健身房了,调侃这里是“魔窟”。当健身成为都市新中产流行的生活方式,车棚里那些由工厂边角料改造的杠铃架、生锈的哑铃片,还有卧推架上垫着的海绵和床单,都早已不属于这个时代了。
但在上世纪80年代,二七厂健身房刚建成的时候,却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全北京都没几家健身房,别说在国营工厂里,就是涉外宾馆也是偶尔才能见到。
“张威老师带着一帮工人,在体育馆西南角砌了两间平房,器材也是在工厂里自制的。”张威是北京市第一届环城跑冠军,也是二七铁路工人技校的体育老师,退休之后办了健身房。那时徐伟还没来健身房,他正活跃在厂足球队,在操场训练的时候,总能看见一群人在边上举铁。
80年代的国营厂,从领导到工人都热衷体育运动,有不少职工运动队。不过健身还属于小众运动,相比之下踢足球就风光多了。徐伟从小在丰台体校练球,踢守门员,插队回来因为体育特长进了二七厂,一年有八九个月时间脱产,“一辈子就没怎么工作过”。代表厂里参加体育比赛,还拿过北京市冠军,厂长特批球队去南戴河休假一礼拜,免费吃住。
“挺想念那阵儿啊。”回忆起来,徐伟忍不住感叹。
他已经离这样的生活很远了,90年代工厂效益逐渐不好,体育比赛渐渐没了,回工厂的时间变多。徐伟开始去健身房,他想着换一个方式,把逐渐松垮的肌肉练回来。每次徐伟健身完去厂里的公共浴室洗澡,身板一亮出来,羡慕的眼光也就围过来了,还有人凑近了感慨:“嘿,这身材真不错”。
这次听说有记者来拍视频,徐伟特地穿了一件背心,在不到十度的气温下,做完几组八十公斤的卧推,充血后的肌肉线条更加明显。“练了就要展示展示,他不避讳自己对“展示”的渴望。
从五一到十一徐伟都爱穿短裤,上身搭配一件无袖的背心或马褂,也是想“展示”。退休之后,徐伟周四上午去二七公园跳交谊舞,也是这身短打扮,到了冬天,无袖上衣才换成了时髦的运动夹克。
年轻的时候,徐伟的父亲在工厂的舞厅看门,他得以常常有机会进去跳舞。那时,他的头顶有不断旋转的灯球、现场有伴奏的乐队,这些后来都随着舞厅的关闭不复存在了。
如今,徐伟的舞池是公园里的一块小广场,早上十点的太阳就是他的聚光灯,唯一不变的是那依然十分热烈、现在听起来颇有年代感的配乐。
三月初,连续低温的北京难得迎来好天气,徐伟小步旋转着,逐渐滑入舞池中央。刚换下来的女舞伴过来和我闲聊,她指着徐伟说:“这样儿的身材,在跳舞的人里是独一份儿,手搭上去有劲儿”。
如今的管理者徐伟被大家称作“馆长”
郭谦
火热的年代过去了
狄胜明和徐伟认识三十多年了,在他眼里,徐伟是个精力旺盛的人,爱张罗事儿。年,张威去世前把健身房交给徐伟管理,他问过其中的原因,“你们上班儿呢”,张威这么说。狄胜明现在调到丰台防疫站工作,“交给我,我也管不来”,他翘着二郎腿窝在沙发里想。他自由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