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发展到今天,己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同时也引起了国外一些人士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这种平凡而又独特的拳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了有关意拳的练功方法,许多省、市体委科研单位设立专门机构对意拳进行整理和研究。拳术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术,学术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它的生命力也就有限了。意拳愿与各拳种切磋交流,共同为繁荣武林、继承我国武术传统文化做出切实的努力。
健身桩锻炼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一
1关于放松的问题
松和紧本来是对立的统一体,只是由于人的神经、肌肉、关节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在练功中特别强调放松。放松后气血才可以达到自然通畅,各种舒适感才能产生,体质才有可能增强。初学者往往苦于不能放松,愈想放松反而愈紧愈僵。其实放松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必须做到自然。
全身放松在于精神、肢体两个方面,首先从精神放松着手。要自然而然地形成,例如思想上在想,我现在站着是在练功,并总琢磨自己站的姿势对不对,符合不符合练功要领?孰不知思想已处于紧张状态,当时所摆的姿势必然造作,肌肉反而不能放松,如果自认为是在公园内散步,观赏着美丽景色,呼吸着新鲜空气,甚至嗅到松柏树散发出阵阵香气,当时只不过是按辅导者的指导,摆个架子站立着休息一下而己,这时的思想和肌肉将自然地进入练功状态,这正是健身桩所要求的放松状态。
站桩过程中,有时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这时肌肉也在紧张工作以保持身体的直立,所以不是绝对的松,而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时松时紧,时紧时松,要做到松紧适度,也就是常说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初学者有把下沉当成放松的,实则下沉不是放松,放松是使肌肉松弛,但身体还要有挺拔之意,犹如云端宝树,耸立冲霄。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练功,就得用劲才能得到功夫,这种想法不但为病患者所不取,既使是练技击者亦是一大错误。王芗斋先生曾说过:“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畅,气力增长愈快,如用力则身心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血气阻塞之弊”。学者不可不知。
2关于精神集中的问题
练功时的各种意念活动,都是在精神宁静的状态下进行的,逐渐进入到忘我境地。一些初练者往往感到精神集中很困难,愈想排除杂念,杂念愈来,更加思绪纷繁,反而造成精神紧张。为此,历来养生家设有许多方法,如外寄内托、固守一处等,对初学者可能有些帮助,但不如听其自然,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任思想随意活动,把精神稍稍引向比较快乐、舒畅的事,而避开不痛快和烦恼的事,或在各种思想活动中,把注意力放到体会一下身体各部位是否放松了,何处有些紧张感觉,稍稍地调整一下。或者把思想引向一个优美的环境,设想身临其境地观赏着美景。或假借躺在微波荡漾的水中,随波微动,在温暖的日照下,舒舒服服地尽情的享受着。总之,用这些办法不强制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久而久之,练功时自然而然地不再产生杂念,而达到忘我的境地。
有些初学者,在精神比较安静时,往往昏昏欲睡,这虽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健康也有益无害,但昏昏欲睡不是功法所要求的忘我,真正的忘我应该是杂念不生,思想专一,神光内荧,犹如明月清潭,尘埃不入,精神活跃而内敛的状态,久练者自可达到这种境地。
为了减少外界干扰,在练功初期固然应该尽量选择比较清静的环境,但为了适应功法要求,在练功中应锻炼闹中求静,能够适应外界各种不同条件,对外界各种干扰,不产生厌烦情绪,顺乎自然,怡然自得,进而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将自己忘掉的境地。
3关于呼吸的问题
站桩时是用自然呼吸,即呼吸完全顺其自然,因呼吸本身是人的生理本能,一有矫揉造作,往往有害无益,站桩锻炼中虽有时要求口微张,但尽量用鼻呼吸。练习者不应过多注意口鼻的呼吸,更绝对不应故意长呼吸或憋气。
练功时间长了,虽然是自然呼吸,但并不同于平时的呼吸。而形成了腹式呼吸,即每次呼吸,小腹部均有一张一瘪的感觉,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匀、细、深、长。最佳境界完全忘记呼吸,似乎已经不在进行呼吸,实际上呼吸仍然在自然地缓慢地进行着,当时的感觉是周身毛孔均已张开、放大,所有毛孔都在进行着呼吸,与外界空气交流着。达到这种境界会感到非常舒适,但不能强求,练习日久,自可出现。总之,呼吸必须自然,不可人为地追求或控制,这是练站桩功的一条原则,学者必须切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