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款健身软件成为泄密工具,警醒我们对智能手环等相关健身软件的“大数据泄密”决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互联网发展,保密工作的“环境”在悄然发生变化,情报获取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规范涉密人员智能产品的使用权限
对于涉密人员,要严格限制其在涉密地点使用相关智能产品。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若不合理使用智能产品,其个人信息就有可能被转化为电子数据“拱手交给”窃密者。
对智能产品采取审核准入机制
建议涉密人员使用经过审核的相关软硬件设备,相关单位适时研发适合涉密人员使用的智能产品,并考虑取消可能存在泄密隐患的功能(如:位置共享等社交功能),防止由“大数据”造成泄密风险。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涉密人员需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加强对信息泄露的检查监管
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互联网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泄露的检查监管,并制定处罚措施。一旦发现应用软件造成泄密,要追查根源,并依法处置。
对于软件开发商,要明确社会责任,严格落实相关服务的审查制度,确保不发生类似因健身软件应用而引发的泄密事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