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越
买书不看,办卡不健身,买衣服不穿,这些就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因为我们通常在消费某种幻想,而不是内容和服务。
工作、消费、保持沉默,然后去死
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需求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时多,有时少?当你研究用户需求时,它看起来如此确定,当你做出了产品,需求却像泡沫一样消失了。需求是真还是假?我们要发掘需求?还是致力于创建需求?
今年的“双11”结束,当你在准备收快递时,我们来聊一聊“需求”。探讨用户需求,不仅为了实现商业创新;理解需求,也是在试图理解我们自己。
需求是虚拟的幻想
张立宪有句话说得实在:如果买书的人把书都看完了再买,出版社就都破产了。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健身房:如果办卡的人总来健身,健身房也是开不下去的。
买书不看,办卡不健身,买衣服不穿,这些就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因为我们通常在消费某种幻想,而不是内容和服务。
如今,家具公司销售的高级木质书架,附送空心儿的硬皮假书。真书还是假书,道理相似。真书又如何?90%的用途也在装点我的空间、我的梦。甚至根本不需要书,仅仅记住书名清单,也可以获得自我提升的幻觉。
我所从事过的广告业,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故事营造价值的幻象。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取幻想,而产品呢?也许仅仅是幻想的载体。一瓶饮料,物质价值极低,但情感附加价值很高。比如,你不仅在喝一瓶饮料,同时在参与一种文化:来自高原的矿泉水让人感到心灵纯净,某种糖水让人觉得自己属于更年轻的一代。
我们生活建立在“我需要”的幻想之上。生活方式是一群人共有的幻想。幻想推动消费,消费拉动生产,这就是经济。
需求是焦虑与渴望
如果用户不焦虑了,经济肯定要完蛋。中国欣欣向荣,因为中国人内心戏很丰富,一方面焦虑,一方面渴望。欲望与焦虑,是幻想的加速器。渴望想跟别人不一样,或者,焦虑,怕跟别人太不一样。
建议各位观看阿达的动画代表作《超级肥皂》(),洞悉人性,也揭示了消费中焦虑与渴望的规律。在该片中,商人首先推出一款能够漂白一切的肥皂,瞧一瞧看一看啊!这白色,多么纯正,多么时髦!用了这肥皂,每件衣服都可以轻松变成白色。果然大卖。当每个人都穿上了白色,商人又推出染色肥皂,让之前变白的衣服变成五颜六色。哇,多么神奇!
当白色成为时尚,彩色又成了用户追逐目标
什么是需求?什么又是时尚呢?首先,一部分引领者(极端用户)总比其他用户更敏感,愿意尝试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白色),为了与众不同,他们引领时尚;其次,当更多用户察觉到潮流发展,唯恐落伍,于是跟随。而最后购买“漂白肥皂”的用户,只是担心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毕竟跟别人不一样,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风险。
需求是情境
今年的“双11”结束,年末的各种洋节日,也会接二连三粉墨登场。无论是万圣节还是圣诞节,在中国孕育了很大的消费潜力。每个节日都是舞台,都创造了消费场景。对当今中国人来说,一切节日都是购物节。如果不买点东西,就好像没过节一样。
赞美“双11”!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节日可与之媲美——那么干净,如此纯粹。它是从无到有的人造节日,打着省钱的旗号的消费狂欢节。西班牙人过法雅节,他们创作精美的巨人,并在节日的最后烧掉他们。而我们的电子货币流,一开始就燃烧起来,汇成狂欢的火焰。
节日的特殊情境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都会被带动。狂欢的日子,不买就意味着吃亏,缺乏需求的人,甚至显得自甘堕落。
制造情境,能够影响和控制行为。比如,发放优惠券、购物券,如果不用掉,就会觉得吃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在《错误的行为》中探讨了此事。“狂欢节账本”,不同于“日常账本”。即便简朴的人,出门旅行也会开辟另外的“心理账户”,额外多花些钱。
需求是咒语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这是咒语,念多了,就灵验了。还有个朋友告诉我:回家过年,他给爷爷买了很多东西。他爷爷却反问:为什么你不买某某牌子的洗脚盆?只有买了洗脚盆才孝顺!——这是广告里说的。
有人说,现在人民群众素质提高了,大众媒介的咒语不那么管用了。不,请结合最近的大新闻反思一下,重复的谎言如何变成了欢欣鼓舞的真理。另一部分咒语如今变成了鸡汤。比如:每天看干货
白癜风好治么
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