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宝钢教育奖推荐人选,曾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申请专利两项,多次在科创竞赛中获奖。
“我享受赛场拼搏的过程”9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西安举行。在上海赛区决赛中获得特等奖的苗玉团队,再次凭借“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无创血糖检测系统设计”项目荣获全国总决赛银奖,实现学校赛事举办以来的历史性突破。在教育部领导的见证下,该项目最终与蒜泥科技孵化器对接成功,成为与投资机构在闭幕式现场签订投资合作意向书的8个项目之一。
苗玉在比赛现场(右1)
这不是苗玉第一次参加科创竞赛,早在今年8月22日“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苗玉团队就已荣获技术类全国一等奖和全国最佳论文奖。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闭幕式现场签订投资合作意向书
谈到自己的团队,苗玉很是感慨。她一直都深感幸运能够加入高秀敏老师的团队。“高老师拥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他擅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苗玉举了一个例子说道,“在准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高老师让我们开会讨论整个项目的进程,包括从申报书、商业计划书到PPT、VCR的方方面面。团队成员熬着夜优化模型,就营销模式展开激烈讨论,这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只要我们有疑惑向高老师求教时,他总能给我们分析得头头是道,令人叹服。”
正是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冲劲,让苗玉团队有信心面对任何的风雨。也正是这种齐心拼搏的氛围,让苗玉觉得非但不辛苦,反而“享受这样的过程”。
苗玉及团队(左3)
科研之路有“捷径”?在科研工作上,苗玉评价自己为“就是喜欢安安静静搞科研”的那一类人。有时候面对很多专业术语,她会不惜花上大量的时间,查阅百度以及国内外文献,直到自己对这些专业术语及其“亲友”关系了如指掌,然后记录在文档中。久而久之,她建立起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这也使得她在后期写论文时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苗玉看来,科研之路是一条几乎由问号垒成的道路,有时这条路甚至望不到尽头,但她认为,“科研难”并不是走捷径的借口,“我们要为了实验而实验,而不是为了我们想要的结果而实验,客观公正地对待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剖析,这样所得的产品才能够经受人们的检验和时代的考验,才能够真正为人类造福。”苗玉说。
苗玉在实验室
面对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学弟学妹们,苗玉愿意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得:“这需要问你对科研或者你目前所研究的问题是否真正感兴趣,如果你的内心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在科研的道路上已经成功了一半。”用她的话说,每一位热爱科研的人都应做到脚踏实地,有毅力和恒心,因为精进是走通这条路的唯一选择,也是最佳的“捷径”。
是科研人也是背包客+健身达人在旁人眼中,科研人员的日常是忙碌而枯燥的,看文献,做实验,分析数据,写文章,一周工作“八”天。而实际上,赛场之下的苗玉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划,有声有色且张弛有度。“我的研究生生活其实比较丰富多彩。我会在旅游攻略网站上查阅一番,感觉哪里比较好玩,又特别向往,直接背上包就走了,不会有太多顾忌。”她坦言,“在跟进一个项目时,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上面,不分白天和黑夜。一旦项目结束,我们就会睡上几天,或者完全放松下来。这是我们的生活模式。”
说走就走的背包客
除了旅游,苗玉的另一大爱好是健身。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她都会对这个学期的任务和目标做出规划,然后安排好每天的健身时间。一旦确定下来,她就会坚持健身打卡。“研究生的生活比较自由,但它对自主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认真的时候一定要百分之一百的认真,而放松的时候就应好好享受生活。”苗玉总结道。
在采访的最后,苗玉告诉小记者,她很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因此,她乐于不断挑战自己,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完善一个又一个项目。“很多事不是做不到我们才不去做,而是我们不去做很多事才难以做到。”苗玉说。文稿:江楠
排版:曾冬燕
原标题:《学术之心科研之梦》
原文刊载于上海理工大学报第期第3版
赞赏